pc

非凡70年·致敬奋斗者丨肖文光自述:一入林场门,一生雷林人

发布时间:2024-09-26

“雷林精神”文化宣传月 

编者按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中林集团雷州林业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雷林公司”)也将迎来建司70周年,“雷林精神”是雷林公司经过70年、四代林业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自主创新、接力奋斗所孕育出的宝贵精神财富,这种精神积淀着以雷林人为代表的中国林业人坚守绿色初心、践行林业使命的情怀和信念。挖掘、塑造和宣传“雷林精神”,发挥其特有的时代价值,不仅是中林集团作为唯一林业央企,践行初心使命、赓续红色血脉的必然要求,也是在当前形势下凝聚和激发广大干部职工攻坚克难、奋力推进“六个全面”重点攻坚任务的有力举措。为充分发挥企业精神塑造在集团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的凝心聚力、教育引导和赋能提速作用,集团拟于9月13日至10月13日在全系统集中开展“雷林精神”文化宣传月活动。活动月期间,集团官微官网将集中推出一批关于宣传“雷林精神”主题鲜明、情感饱满的高质量新闻作品,鲜活讲述雷林70年、四代林业人的发展成就和感人故事。今天推出第五篇《肖文光自述:一入林场门,一生雷林人》。

企业名片

中林集团雷州林业局有限公司(简称“雷林公司”)始建于1954年5月,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林业垦殖师建成的粤西垦殖场,后称为“粤西林场”“国营雷北机械林场”“雷州林场”等,1962年更名为“国营雷州林业局”,1997年成建制划归国家林业部管理,1999年并入中国林业集团成为其全资子公司,2017年改制更名为“中林集团雷州林业局有限公司”。

昔日的雷州半岛,赤地千里。初创时期,雷林人顶烈日迎风沙,肩挑手提,风餐露宿,垦荒造林。他们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大力推广桉树种植,仅10年间种植林木近80万亩,发展成为我国南方较大的桉树人工林基地。1963年2月,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到雷林视察,对雷林人艰苦创业的事迹给予高度肯定;1963年9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贺龙刚从印度尼西亚访问回来就来到湛江视察南三岛林带,并将访问带回的白树油树(千层桉类)种子赠给雷林林科所试种;1960年6月、1962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陶铸到雷林视察;1993年,时任国家林业部部长徐有芳到雷林视察并题词,赞誉雷林为“粤西绿色明珠”。

目前,雷林公司已经走过整整七十年的发展历程,70年来,“四代雷林人”团结拼搏、艰苦创业,一代接着一代干,让雷州半岛从昔日千里赤土变成如今“桉”涛林海,创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奇迹。1978年,雷林公司培育出的“雷林1号桉”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雷林公司1990年获评全国国营林场先进单位,1991年获评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1994年获评绿化广东贡献突出单位,2007年获评全国林业产业突出贡献先进单位。70年的不平凡历程也涌现出老党员、原局长祁述雄,全国劳模、“‘雷林1号’桉树之父”赖友,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先进工作者陈希豪,老一辈科技工作者肖文光等一大批开拓绿色事业的典型人物,锻造出宝贵的精神财富——“雷林精神”。

人物风采

肖文光自述:一入林场门,一生雷林人

大家好!我叫肖文光,今年87岁,是一名老雷林人,也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回顾我这一生,30多年时光在林场度过,那里留下我太多记忆和感慨,可以用四个“最”字来概括,即最艰苦的日子、最大的收获、最难忘的事儿、最大的欣慰。

最艰苦的日子

天当房,地当床,草滩窝子做工房

1962年,我从华南农学院湛江分院园林系毕业,服从广东省林业厅分配,到国营雷州林业局杨家林场(唐家林场前身)从事林业生产与科研工作。

当时的雷州半岛,正在掀开历史新的一页。1954年到1962年间,在雷林人的努力下,一些荒芜的山岭已经披上绿装,森林覆盖面积已初具规模,但生产生活条件仍非常艰苦。从基层林场去林地,大多数时候仍然要步行,要走上大半天,能坐上马车牛车算是幸福的。当时,林场一般都有稀粥配番薯,但一年到头难得吃上几顿五花肉。

“天当房,地当床,草滩窝子做工房,有时还饿肚子。”

这是我们当时的工作写照,经常是白天一身泥、晚上一身霜,披星戴月搞生产,还有工人因营养不良而晕倒,醒来又继续干。

1967年春季造林期间,我骑车去林地,路上不慎摔倒,导致左手骨折。由于没有得到及时医治,一段时间内都是带伤上阵,落下了手臂弯曲畸形的后遗症。

由于孩子多,粮食又很有限,我们一家人生活过得很困难。为补贴家用,我动员妻子到林场当临时工补贴家用。尽管这样,粮食还是不够吃,孩子们总是喊饿。特别是孩子生病时,我们都无暇照顾。跟现在的父母悉心照顾孩子相比,我觉得当时亏欠孩子太多太多。

其实,自1962年成为雷林人以来,在我的身边,有很多的“英雄树”“先锋树”,当时的林队员工陈有为就是其中一位。他是一线工人,桉树育苗、桉树种植等工作都很拿手,成绩很突出。但工作十几年,陈有为的工作岗位换过几回,最苦、最偏远的林队他都干过。

我曾问他,刚干出成绩就调离,你一点想法也没有?他憨厚地笑着说:“我是个党员,党让干啥就干啥,干啥也得干好!”

我们雷林人讲的是对党忠诚,讲的是无私奉献,讲的是为人民服务。虽然生活很清贫,但绝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绝不占公家一点便宜,清清白白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并且听党话跟党走,积极响应毛主席提出的“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号召,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植树造林事业中,再苦再累也在所不辞。

响应“绿化祖国”号召(白银塘林队旧址)

最大的收获

十年磨剑炼就“唐家杂种桉”

还带出一支“技术连”

唐家林场,是雷林所有林场中较为干旱的地方。这里土质贫瘠,不持水,造林不容易,特别是苗木成活率不高。根据多年的经验判断,又跟林场技术人员讨论交流,大家都认为首先要改良品种。寻找耐旱及抗病力强的种子,成为我们的首要任务。

1968年的一天,我带领一名助手,背起行囊开始“寻种”之旅。从雷州一路向南,一路跋山涉水寻找,终于在徐闻县曲界一林带发现了“新大陆”。

那是一片茂密的桉树林,很多树木都长得比较高大,特别是有几棵长到十来米高,可以说是“鹤立鸡群”。

“终于找到了,终于找到了,就是它们!”我激动地对助手说,“赶快爬树采种子!”当时我那个助手啊,看到树那么高,又没有多少树枝可以攀爬,就吓怕了,说什么也不敢爬上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怎么能随便放弃?你不爬我爬!于是,我让他帮忙当支撑点,迫不及待地上树。爬到半路,滑下来;再爬上去,又滑下来……如此反复几次,全身擦伤了好几处,鲜血直流,但想到这么好的种株,精神还是很亢奋,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采到了那几棵大树的种子。当我从树上下来时,整个人都虚脱了,一下子瘫倒在林地里。

育苗期间,我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到苗圃查看小苗情况,像呵护新生婴儿那样呵护这些“宝贝”。经过近两个月的精心培育,小苗长成了大苗,可以移植了,那一天我们几名男生紧紧地抱在一起,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又经过三四年的试种观察,发现该品种树木跟之前的有很大不同。该品种树苗不仅成活率高,而且还有耐旱、病虫害少、抗风能力强、成长快等特点。再经过十多年的试验、改良,随后在林场全面推广,并取得显著效益。

“努力付出总会有回报”,我一直坚信这一观点。该桉树品种不仅为公司带来效益,也为我们及技术团队赢得了荣誉。1980年6月,我出席了南方九省用材林速生丰产技术研讨会;1982年,“唐家杂种桉”项目荣获广东省林业科技成果二等奖,是雷林的第一个省级奖项;1992年4月,我获得了高级工程师职称资格。

广东省林业厅授予肖文光等人科技成果二等奖(1982年度)

作为一个雷林人,无论在哪个岗位,我对造林营林技术总是格外“偏爱”。在林场和林科所任职期间,我参加了“七五”“八五”“九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桉树速生丰产林技术研究”“尾叶桉纸浆材优化栽培模式研究”均获部级科技进步奖;主持的“雷林一号桉嫩梢扦插育苗技术推广应用”“桉树无性系测定与选育研究”,均获得广东省林业厅科技进步二等奖,先后被评为省农村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全国林业发展项目先进工作者。

肖文光在林业部林业发展项目中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88年度)

此外,在我的带动影响下,还打造出了一支“技术连”。林场工程师陈悦、刘朝、莫晓勇等10多人,曾经是我技术团队的一员,后来都能独当一面。依靠技术推动,我先后任职的唐家林场和纪家林场成了标杆林场,当时15个国家的17名专家来林场考察,我负责介绍情况,这让我们也倍感光荣。

上世纪九十年代雷林公司的运输车辆

最难忘的事儿

代表国家到国外考察学习还上了当地报纸

听说我们中国的桉树是从澳大利亚引进的,作为一名林业人,每天都跟桉树打交道,也很想有机会到桉树的故乡考察学习。这不,机会来了。

科研分公司组培科研楼

1983年6月,中国林业部组派桉材种源考察组专家赴澳大利亚考察,我跟我们林科所所长张汉华作为考察组专家前往。第一次出国,心里多少有点害怕。但我是专家,代表的是祖国,可不能丢祖国的脸。再说这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怎么能错过呢?想到这些,我心里也平静了很多。总之,只要是党和政府交给的任务,即使让我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对方派出专家带领我们(3人含翻译员1人)对新南威尔士、昆士兰、维多利亚、塔斯马尼亚等4个州进行桉树种源、生产及科研工作考察学习。考察期间,我们得到当地媒体采访,并且在报纸显著位置大篇幅刊发,现在这份报纸我还保存着。

考察期间,我们还得到中澳友好协会设宴招待,受到当地华人华侨的热烈欢迎,还被安排参观了堪培拉大学。大学派了9名教授同我们进行学术交流,我们从中学到很多新知识,也开阔了视野。完成为期一个月的考察任务后,我们回到北京总结汇报,得到林业部的肯定,且表扬我们为历次最节约的考察组。

成由节俭败由奢!说到节约这个话题,我的感触非常深。当林场干部30多年,我从来不乱花集体一分钱。有一次我带队到雷州出差,因为一些原因伙食费超支了,我们都自掏腰包给补上。即使再穷,也绝不能占公家的便宜。这么多年来我都坚守底线,不碰红线,所以活得很坦然很快乐。

最大的欣慰

红土地上的这片绿色正在雷州大地蔓延开来

我有四个孩子,其中两个孩子接过我和老伴的“接力棒”,选择留在林场挥洒热汗。

有人问我,林场工作深入山村,又苦又累,又没有远大前途,为什么还让孩子当“林二代”。我说我爱林业,“以场为家,以林为业”,一直是我的座右铭。其实在我的身边,有很多的“林二代”,他们也像我一样热爱林业,热爱这片红土地,愿意留守乡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你看,之前荒芜的雷州半岛,现在不是变成绿色家园了吗?

1997年退休后,孩子在城里买了房,让我过去那里住,但我没住几天又跑回来了,为什么呢?住不惯!

我还是喜欢林场的老房子,喜欢林场的一草一木。现在虽然87岁了,我还是习惯到林地走走看看,抚摸一棵棵参天大树,聆听鸟儿鸣叫,我的心中就油然而生一份自豪感:荒芜的红土地终于变成绿色海洋了,鸟语花香,真好!

肖文光获“世界华人重大科学技术成果“荣誉(1999年度)

最后分享陶铸同志的一首诗,与大家共勉——

电白竟成绿化城,何处植树不成荫?

沧海也教精卫塞,只在无心与有心。

 

友情链接:

中国林业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1988-2022 京ICP证000000号 北京中恒电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

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网站

中国林业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88-2022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证000000号